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邛崃山脉中段和夹金山南麓,东邻芦山、南毗天全、西连康定、北接小金县,东北与汶川县交界(与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其范围介于东经102°48′-103°00′和北纬30°19′-30°47′之间,南北长约53km,东西平均宽约10km,辖区总面积390.3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5%。区内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山体剧烈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山高、坡陡、谷狭的地形。海拔4200m以上山体,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北段,最高海拔4896m,南缘最低海拔1000m左右,区内相对高差3800m左右,地形起伏大,高差悬殊。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75年批准成立,1979年批准建立,1994年确认为国家级,2001年管理机构升格为市人民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2021年全域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蜂桶寨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和世界大熊猫文化发祥地,以动物活化石大熊猫、植物活化石珙桐、昆虫活化石大卫两栖甲为代表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世界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世界动植物基因库”“绿尾虹雉之乡”,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域”。管理机构现有编制18名,实有15人。天然林保护工程聘请森林管护人员40人。区内有动物1083种,植物1837种,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区内有大熊猫37只。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绿尾虹雉、雪豹、川金丝猴、金钱豹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熊猫、黑熊等4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红豆杉等10种。模式动植物602种,其中模式动物390种,模式植物212种。蜂桶寨先后被四川省林业厅命名为四川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被四川省林草局命名为四川省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和“熊猫大讲堂”科普培育单位,被雅安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雅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列为现场教学点,与阿拉善SEE合作成立蜂桶寨自然教育中心。

蜂桶寨保护区现已建成从事自然资源保护、动物救助、科研监测、自然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基地有“一馆一园个中心”,即蜂桶寨自然博物馆、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植物园、学术交流中心、信息化管理中心、野生动物抢救中心、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蜂桶寨自然教育中心。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设施最齐全、功能最为完善的教育基地。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蜂桶寨保护区在保护方面积极探索“天空地人”一体化管控模式对这些珍稀物种进行保护。天上我们依托卫星遥感监测及时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处置火险火情。空中我们利用无人机、山顶制高点等手段进行监测管控。目前拥有3台无人机定期不定期开展巡航监测,在海拔3600米山顶建立了森林防灭火实时监控平台,可监控范围达100平方公里。地面主要采用实时监控系统和红外线相机相结合的管控模式,目前有55套实时监控系统和近200台红外线相机对重点区域实现了24小时监控。人我们依托两支队伍,一支是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员40余名,常态化开展巡护管理,另一支季节性生态管护人员45名,在主要出入口驻点蹲守管护。通过强化管护巡护,保护区建立40多年以来未发生森林火灾、未发生破坏野生动植物的刑事案件,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